宇文利:尺素传情深,片箴寄心长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叮嘱、一段段催人奋进的话语,真情真意,见诸笔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始终关注关心关怀青年的成长成才、奋斗奉献。

回信已经成为总书记与青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一次次情真意切的回信,传递着高远情怀,始终包含着对“做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厚重回答。这既关系着青年成长的标准问题,也关系着青年成才的方向问题。做什么样的人,关系人的个体价值;为谁服务,关系人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封封回信中肯定了青年一代的优秀表现,多次鼓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国、赤诚为民,在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人才价值的科学判定,也是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深切关爱。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舞台上,如何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关键是要让他们具有驰骋千里、纵横决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动力、能力和耐力。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这为更多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千里马”给出了根本性的人生规划和原则性的方向指引。

学以成人,做以成器。在2013年5月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重要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殷切希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这不仅是对青年应具备的才、能、智的要求,更是对青年应抱有的大德、长情和宏量的要求。对于青年来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才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命和事业才能不断被延长和拓展。

“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在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期待广大青年与人民一路同行、与祖国共同前进、与时代同频共振,继续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作者:宇文利,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尺素传情深,片箴寄心长(《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3日07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