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 鼓励创新:北大团委召开校园原创文艺研讨会

近年来,北大校园原创文艺活跃在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涌现出大量的原创精品,成为北大校园文化创造力的有力而生动的证明,校园文化精神的最佳展示舞台。为总结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文艺工作经验,探索发展思路,2005年11月24日下午4时,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202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沈千帆主持。

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在研讨会的发言中称:“北大原创文艺活动是北大校园文艺的精华部分”。北大团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活动的历史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时期,即二十世纪一零年代后期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步的初创时期,自新文化运动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曲折发展时期,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新发展、新高潮时期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深入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一零年代后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引导下开展新式的、原创的文艺创作。无论是以傅斯年、康白情等为代表的白话文学创作,还是以音乐研究社等为组织代表的校园音乐的初步发展,采取的都是此种模式。自新文化运动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西南联大作家群、诗人群的出现及以五四文学社为代表,学生开始成为创作的主体。聚五十年代初,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文艺类社团包括摄影学会、舞蹈组、美术组、音乐组、中乐组、剧艺社和新文艺社等。1956年,五四文学社成立,她的创始人是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谢冕等有着相当文学创作基础的青年学生,冯至、吴组缃等著名学者、文学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繁荣发展和新一代作家群、诗人群出现。自1984年始,北大的校园原创歌曲开始兴起,这也开了中国大陆校园民谣的先河。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引人瞩目,陈建功、刘震云、张承志等的小说创作,海子、骆一禾、西川等的诗歌创作,在文艺界获得广泛的影响。北大戏剧社创始人、日后成为中国情景喜剧拓荒者的英达是这段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一批传统品牌活动和我们文学社等一批优秀的文艺社团十分活跃,共青团和学生会成为原创文艺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以张然等学生合唱团成员为代表的原创音乐,五四文学社、我们文学社的原创文学,北大戏剧社、京昆社的原创戏剧,学生舞蹈团、街舞风雷社的原创舞蹈,艺术学系的原创影视等为代表的校园原创艺术展现了综合发展的态势。

北大党委副书记张彦认为:“这种活跃态势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精神风貌。”他同时指出:“校园原创文艺工作也还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对于它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中的作用,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同时,加强理论研讨。”

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明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中文系副教授杨铸等专家学者都作了主题发言。朱明德院长认为:原创文艺工作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针下,注重适合青年实际特点开展工作,要保护青年学生的创作个性;要注重组织、鼓励青年。“北大的原创文艺工作已经走在高校前列,要把握住社会文化发展对原创文艺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在原创文艺工作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天下,也希望北大的原创文艺工作多关注北京的发展。”

夏学銮教授从大学的功能变迁和人的社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校园原创文艺发展过程中的“四化”:一是要生活化,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也要注意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二是要典型化;三是要时代化;四是要大众化;五是要创新化,要鼓励首创。

杨铸副教授认为,原创文艺对人的培养是非原创文艺所不能代替的,在欣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原创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人受到了特别的熏陶和训练。“要将原创文艺置于素质教育的整体视野之中。”

吴志攀教授作总结讲话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校园原创文艺应该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北大特色和北大风格,大气、典雅、活泼,高雅而又具有深厚群众基础。他提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主体意识日益突出、个性化发展日益强化,要促进校园原创文艺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处理好鼓励首创精神与加强规划引导的关系、学习继承与原创之间的关系,着力完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大力建设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贴近受众的,具有较强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文艺活动。

据悉,北大团委最近对校园原创文艺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开展了北大青年流行文化调查研究。北大学生的原创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曾作为2005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开幕演出,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日晚至27日,原创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进行了新一轮公演。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