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名校续写友谊:北大、哈佛交流往来侧记

2008年3月26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率团访问北大,并接受北大名誉博士学位称号。

作为中美两国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两校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早在1919年,北大与哈佛大学便已经在敦煌研究项目方面开始合作。1936年时逢哈佛大学300年校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教授亲赴哈佛大学参加庆祝活动。

而进入新时期以来,两校合作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自1999年至今,哈佛大学陆登庭、萨默斯、福斯特三任校长相继访问北大,推动两校在学术交流,师生互派等项目上进行广泛合作。先后设立了哈佛亚洲国际关系学术会议(HPAIR),北大—哈佛学生交流营,北大-哈佛燕京学社中国学高级年度奖学金项目以及北大-哈佛燕京学社普进生、访问学者项目。这些项目各有侧重,哈佛亚洲国际关系学术会议由哈佛大学学生和教授共同发起并组织。2000年,北京大学作为接待单位,承办了此会议。

肇始于2004年的中国学奖学金项目,每年从全球(主要是北美)挑选10名中国学研究博士研究生到北大作高层次的研修,北大将免除他们的学费。另外,在久负盛名的北大—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项目的资助下,北大每年都会选派1-2名人文社科方面的年轻教师往哈佛大学交流一学年。

而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设立于2004年的“北大—哈佛学生交流营”。该项目是两校之间首次由学生社团主办,以互换访问代表团为方式的交流活动,是哈佛大学亚洲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哈佛大学亚洲计划创办于2003年,目的在于增强哈佛学生对于亚洲文化的理解,同时也为中美学生对话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北京大学则有幸成为该计划包括的六所亚洲知名学府的其中一所。从2004年开始,每年哈佛大学派出20余名本科学生赴北大交流,通过文化体验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异国文化历史的了解。2005年春季,第二届交流营更引入了家庭寄宿(Home stay)的形式,让哈佛学生入住中国家庭,零距离的感受当代中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交流所带来的文化、思想与学术的碰撞,使中美学生更了解彼此,也为双方带来了不一样的交流体验。

除了师生间的交流外,院系之间的交流也同样很频繁。自2001年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开展“中国长江流域水稻起源研究”。目前正在申请的项目包括“屏东平原社会复杂化进程”。同时,北大接收哈佛人类学系学生来校进行毕业论文资料查找,并派学生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进行访问。2002年至今,北大图书馆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开展人员交流项目,每年互换1-2人,为期一个月,并开始馆际资料交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于2005-2007年选派22位教员参加哈佛提供的“PCMPCL”项目(Program of case methods and participants centered learning)。北大第一医院肾脏疾病研究所与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医院肾内科于2006年在北京共同举办了2006肾脏病学科发展国际论坛,并且双方达成建立姐妹科室的友好协议。2005年至2007年,北大第六医院与美国哈佛医学院Brigham & Women’s医院合作进行“中国文化中痴呆的照料体验与保健模式”项目,该项目是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资助史上首次资助的由亚洲国家研究人员负责的在亚洲国家开展的研究项目,表明我国痴呆照料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工作正在逐渐与国际研究接轨。

同样频繁的人员往来和开放的资源共享,使得两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博士被授予北大名誉博士学位的称号,这必将进一步加深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间的友谊。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