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三项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通过现场考察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肿瘤的分子变异与微环境”“空气主份转化化学”现场考察会分别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龚旗煌、陈宝剑等校领导出席考察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领导及专家组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与项目组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分组访谈,并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基金委严格的评审程序,今年北大三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均通过了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以“原创导向、聚焦前沿、交叉融合、科学评价、稳定支持、动态调整”为实施原则,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8月5日,“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负责人方精云院士在考察会上作项目汇报。该项目聚焦“碳循环及其影响机制”,重点通过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组分及多尺度整合研究、关键过程及生物学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模拟和预测三个方向,研究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植被特征等综合作用的响应。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考察现场

专家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科学中心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协作性,中心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立项启动。

8月13日,“肿瘤的分子变异与微环境”项目负责人詹启敏院士在考察会上汇报了项目的总体情况、未来五年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方案,以及预期成果目标等。该项目以探索肿瘤分子变异和微环境,以及两者间的相互调控是如何驱动肿瘤的起源和演化为核心研究内容,对肿瘤基因组演化、分子变异调控肿瘤恶性表型、肿瘤微环境刻画、肿瘤诊治与研究新技术四个方向展开研究。

“肿瘤的分子变异与微环境”项目考察现场

经过讨论,专家组认为该中心项目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项目负责人学术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研究方向互补,有望在肿瘤的分子变异与微环境研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青年人才,形成国际一流的肿瘤分子变异与微环境研究中心,建议立项启动。

8月13日,“空气主份转化化学”项目负责人席振峰院士在考察会上汇报了该项目的科学背景和重大意义、长期研究方向和总体目标、骨干成员之间的分工及合作方式、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计划、年度工作计划与目标、五年预期目标和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内容。该项目以直接利用空气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高效、温和地合成含氮/氧有机化合物为核心研究内容,对氮气活化与转化直接构建含氮有机化合物、基于氧气或空气的氧合及氧化、氮气和氧气的耦合转化三个方向展开研究。

“空气主份转化化学”项目考察现场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中心项目具有挑战性与前沿性,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均具备充分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建议立项启动。

延伸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16年开始试点实施一类资助强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项目类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016年至2018年试点实施三年,共资助11个基础中心项目,每个中心平均获得直接经费资助1.8亿元,其中包括北大物理学院王楠林教授牵头的“高温超导材料与机理研究”基础中心。2019年开始,基金委对该项目资助与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年批准数量调整为不超过15项,资助直接费用调整为每项不超过8000万元。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