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深空,从“天问探火”看我国行星探测与航天精神——张荣桥院士主讲“李四光大讲堂”第六讲暨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报告会

4月21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第六讲暨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1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应邀以“伟大的航天精神激励我们前行——‘天问一号’中的故事”为主题作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

报告现场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促进局副局长魏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北京大学出版社理科二编辑部主任郑月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韩致宁、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白洁等出席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主持。

沈冰主持

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中国航天事业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攻坚克难、长期奋斗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成绩,也锻造出了催人奋进的航天精神,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航天工作者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张荣桥回顾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落”“巡”的奋斗历程和精彩瞬间,并深有感触地说道,我国探火任务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伟大航天精神的激励。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共同构成了我国航天精神谱系,激励科研人员不断作出不负人民的贡献。

张荣桥作讲座

谈及当今深空探测的重点,张荣桥表示,火星在行星演化中与地球有着最大的相似性,可能保存着太阳系生命起源的时间和行星演化中灾难性变化的最好记录,也是当今深空探测的重点。即使面临疫情肆虐、发射场气候不定、对火星环境知之甚少等困难,工程研制队伍依然按计划实现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获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走出地月系到达了行星际空间,对推动我国开展行星科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张荣桥强调,在“天问一号”的成功之后,要更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需要清醒认识成功、实事求是看待成功,保持定力,积小成以成大成。张荣桥还表达了对“天问二号”以及未来行星探测的展望,希望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行星探测发展蓝图。

现场互动

在现场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踊跃地与张荣桥开展互动交流,张荣桥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并对北大学子提出殷切寄望。

报告结束后,张立飞、郑月娥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向张荣桥表示感谢并赠送纪念品、颁发感谢状。

张立飞向张荣桥赠送纪念品

郑月娥向张荣桥颁发感谢状

“李四光大讲堂”是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高端学术文化品牌活动,旨在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师生地球科学素养,推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大讲堂以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探索“科普+思政”的文化育人模式,邀请地球科学、行星科学、空间科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到北京大学讲学,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